1.需求背景
近年来,我国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放射源丢失、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多起放射性污染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据统计,从1954年到2003年年底,全国共发生各类辐射事故1500余起,平均每年发生事故30余起,其中4起辐射事故曾经造成8人死亡。尽管放射线应用的前景十分看好,但其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险性,它可破坏人体的组织,也会引起恶性肿瘤,甚至会使各类生物遗传基因产生突变,使细胞染色体遭到破坏。因此如果有关部门不对放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监管,很可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甚至发生恶性的区域污染事件。
但目前传统放射源监管技术不能实现放射源的实时动态监控,放射源的用/存/移全过程处于监管真空状态,有关部门无力应对放射源丢失、非法移动等事故;环保部门放射源审批过程还是以人工操作为主,费时费力,效率较低;现存多数系统尚未实现放射源移动执法能力,限制了放射源监管执法工作的实时、灵活、便捷的开展。实现核与辐射“管理程序化、组织网络化、技术规范化、方法标准化、装备现代化、质保系统化”的能力建设目标已迫在眉睫。
2.系统技术方案
放射源在线监管系统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GIS技术、GPS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技术,将放射源安全管理建立了以GPS-CPS定位及剂量率为检测单元的集数据监测,同时辅以视频技术为基础,实现放射源的监控(RFID监控、视频监控、剂量监测)、放射源使用许可和转移审批、放射源转移GPS实时定位监控、放射源监察巡检、放射源移动监察及放射源应急管理等体系,真正做到“防丢失、防偷窃、防泄漏”,从根本上提升放射源监管水平。将辐射防护检测技术与IT技术融合为一体,既实现了环保对放射源的监控技术要求,也实现了公共安全的监控追踪要求。
2.1系统组成
放射源在线监管系统集成了辐射探测技术、视频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由固定源剂量监控、视频、移动源的剂量监控、GPS-CPS轨迹监控、RFID射频监控等组成。监测范围包括:测厚仪、料位计、密度仪、分析仪、探伤机等。
1.
2.2系统功能
系统的功能涵盖事前规范,事中管理和事后追溯这三个层面对放射源的管理要求,具体要包括:
固定源监控
系统能有效的对固定源所在工作场所进行全过程监控,包括连续24小时的实时剂量监控、位置位移监控、工作视频监控(医疗类例外),结合视频拍照、安防、巡检巡查等手段进行各方位、全覆盖的监控,同时完成数据信息传输和事故报警等功能。
移动源监控
对于移动源监控,针对其使用场所,采用摄像头、定位器、智能电子标签和便携式辐射监测仪等相关仪器结合的方案实现双重定位。具备对移动源的使用、工作状态进行剂量监测、卫星定位、轨迹跟踪、视频监控及失控报警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
放射源的运输监控
对移动源的运输过程进行全程辐射剂量、卫星定位及跟踪、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放射源异常,立即触发报警,同时传输位置信息到系统平台。
外省移动源监控
对于外地入我省作业的放射源,及时加装(载)移动源监控系统,按照移动源运输、工作过程中的监控要求,进行三位一体数据的跟踪管理,确保每一枚异地作业的放射源都有跟踪,以确保每一枚异地作业的放射源的安全使用。
2.3监控平台
放射源传感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子系统组成,包括:放射源在线监测系统、放射源视频监控系统、放射源定位跟踪系统、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移动端。系统平台实现放射源的统一管理、异常情况报警、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具备数据信息实时传输,监控流程严密可靠等特点,实现对放射源日常使用、运输、存贮等的高效、安全、智能化。
3.特点
(1)结合现代物联网技术,支持企业提升自身管理能力,落实企业放射源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
(2)放射源监控的责任主体是涉源单位,环保部门负责对涉源单位及其在线监控系统的应用等依法实施监督。后续可扩展到省一级环保部门的数据对接。参考管理流程如下:
(3)依据固定放射源、移动放射源的不同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监控手段和管理办法;
(4)简化操作流程,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同时满足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便捷性和易操作性;
(5)具备标准接口,能与公安、环保等大数据系统平台相兼容,达到互联互通目的;
(6)具备便利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建设方案科学合理,以适应不同涉源单位的监控要求。
参考设备: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主要用于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这种站点通常配备有常规的大气6参数(PM2.5、PM10、O3、SO2、NO2、CO)和气象5参数(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的监测设备。